178期 2004.10.01
 
要聞  護法關懷  各地報導  生活佛法  樂在修行  教育文化  焦點報導 

廖汝潔(右)、廖欣達(左)姊弟,一起將得到的獎助學金,捐給「法鼓山百年樹人獎助學金」。(歐淑卿 攝)

我們也可以當義工喔!

廖汝潔/廖欣達姊弟

跟著阿公阿嬤一起當義工

◎陳玫娟
「來喲!好冰好涼的柳橙汁,一杯只要十元,便宜又好喝喔!」一聲聲純真親切的叫賣,在假日義賣活動現場,格外引人注目。小姊弟廖汝潔、廖欣達負責的果汁攤,才一會兒工夫,便吸引了眾多排隊人潮。一個賣果汁、飲料,一個賣冰淇淋,姊弟倆忙得不亦樂乎。
這對投入義賣的小姊弟,
.......詳全文

  .........................................................................................................................................

陳潔洳(右)、陳弘光(左)和父親陳國華(中)合影。(陳國華 提供)
陳潔洳/陳弘光姊弟

香港分會是我們第二個家

◎陳玫娟
八月初,農禪寺舉辦了念佛禪七,眾多護七義工中,香積組的兩位義工小姊弟──來自香港的陳潔洳、陳弘光,格外引人注目。年紀小小的他們,雖還沒學會揀菜洗菜,不過早中晚的上、下行堂時間,他們全心全力協助收排碗盤、筷子、洗鍋子等搬運和清潔上的任務,開朗活潑的態度,讓人打從心底喜愛。
十二歲的潔洳、八歲的弘光,父親陳國華是法鼓山香港分會的召集人,母親羅寶玉也是分會的悅眾幹部。對陳家來說,分會是幾乎成了他們的第二個家,「每週的法器練習、每月一次的佛曲帶動唱,他們都跟著大人一起參加。」分會專職馮皓姬表示,即使在沒有共修活動的時間,他們也會跟父母一起到分會,協助大人做一些簡單輕巧的工作,或者靜靜地坐在一旁,看聖嚴師父開示的錄影帶 .......詳全文
  .........................................................................................................................................


游庭瑋(右)、游哲綱(中)和父親游東松(左)合影。(游東松 提供)
游庭瑋/游哲綱兄弟

我們是在農禪寺長大的

◎紀麗君
從牙牙學語開始,便跟隨媽媽到農禪寺當義工的游庭瑋、游哲綱兩兄弟,一轉眼已經讀高三、國三了!兄弟倆是排蒲團和方墊的好手,伶俐又迅速的動作,一溜煙便完成會場布置,兩雙快速移動的小腿,經常逗得在場其他義工哈哈大笑,連法師們也都讚歎不已。
兩兄弟的媽媽鍾秋子說,自小看到母親鍾邱金蘭勤於拜佛,並經常到農禪寺當義工,受母親的影響,自己也到農禪寺當義工。由於不放心將當時才三歲的庭瑋和六個月大的哲綱放在家中,於是便連背帶抱地,將兩兄弟一起帶到農禪寺。小兄弟起先參加了兒童念佛班,後來長大了些,寺中的法師看他們聰明伶俐,便試著教他們搬蒲團、排方墊。
自此之後,兩兄弟不但在每個週六、日固定當起了搬蒲團、排方墊的「專業」義工,每年的梁皇寶懺,或其他舉行法會的時間,他們也都常到農禪寺,協助包便當、清理環境。
看到農禪寺的簡樸生活,兄弟倆很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從不亂花媽媽給的零用錢。明年將參加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哲綱
........詳全文
.................................................................................................................................................................................................................
【認識法鼓山教育園區】





第一演講廳為法鼓山的修行弘化中心,建築整體外觀簡潔、開闊,質樸而內斂,融宗教信仰與藝術價值於一堂。(方伏生 攝)

法鼓山精神中心──第一演講廳(兼大殿)

◎編輯室
第一演講廳位處法鼓山中心位置,是全山的修行弘化中心。建築整體外觀簡潔、開闊,質樸而內斂,融宗教信仰與藝術價值於一堂,完工後,預計將可容納近二千人在此聽經聞法。
大殿與接待大廳有聯廊和棧道可連通,建築的一樓規畫成開山紀念館,以空間紀念的型式,呈現法鼓山自開山以來,所有參與法鼓山推動三大教育人心工程的人事歷史、文獻文物,以感恩長年護持法鼓山的信眾菩薩。館內初步規畫設立「法脈傳承」、「我們的師父」、「護法信眾」、「榮董功德堂」等四個紀念展示空間。
二樓為副殿,是多功能使用空間和休息區,當大殿人數多、空間不敷使用時,也可在此轉播法會、活動實況。
三樓為門廳和多媒體館,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精神宗旨,運用影像、聲音、裝置、雕塑、繪畫等藝術形式,將台灣當下豐沛的科技涵量,引導至佛法傳揚的道路上,為法鼓山的各項理念,尋找更多推動的助力。
四樓是大殿,正中為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三尊佛像,佛像高四點二公尺,佛像左右兩側是光明燈,一九九六年十月六日奠基大典安置的台灣第一座地宮,就位於佛像正下方。佛龕前面設計了可開關的活動門扇,便於靈活運用空間,以舉辦大型法會、演講、佛化聯合婚禮……等活動。
第一演講廳是參訪者最主要聞法聽講的場所,亦是全山精神之所繫,各種完善的軟硬體設施,莫不是希望來參與法會、活動的來賓,都能有安詳、和平、寧靜的感覺,在慈悲與智慧的光明之中,感受佛法的清涼。

.................................................................................................................................................................................................................
 
跟著阿公阿嬤一起當義工

香港分會是我們第二個家

我們是在農禪寺長大的

【認識法鼓山教育園區】

無標題文件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服務信箱訂閱/取消法鼓雜誌電子報合作提案徵求義工

尊重智慧財產權,轉載請徵得同意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