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雜誌 140期/90/08/01第4版

     「生活佛法家」

做一個溫暖的人
◎陳果閱


      從有記憶開始,我便生長在大伯父家中。長輩們說我的父母在我出生前就經常爭吵不休,出生後的第十五天就把我交給伯父養育。後來他們在我七歲那年離了婚,彼此各奔東西,偶爾回來看我一次。有時他們會為我買零食、玩具,然後總是說有空再來看我。而我想他們的時候,也會打電話找他們,就像約會一樣,這個星期天找爸爸,下個星期天找媽媽,一直在期待中度過。


      漸漸長大後,父母回來看我的次數愈來愈少,而我找他們,通常都是拿些零用錢,然後問候幾句便又分開了。漸漸地,不再期待見父母,心想只要能負責我的學費和部分生活費就好。


       畢業後,有了經濟能力,便暗自打算不再主動找父母親,而他們也很有默契似的未和我聯絡。那時候心裡想著,只要不去想他們,也許心裡就不會難過了。


       走過這樣的成長過程,讓我一度認為,只要能放棄對情感的信任和期待,就不會有失望和傷害,於是我用冷漠來對待身邊的人,也許傷害了許多人而不自覺。這樣的觀念一直影響著我的性格和人生觀,別人的熱心到我這兒,大概都涼了,我似乎成了一個無法給別人溫暖的人。


      二年前,一位熱心的同事帶領我親近了佛法,從佛法中才瞭解到,原來該放下的是我對情感的執著,而不是放棄本身的情感。這個念頭一生起,對於周遭環境的態度才有了改善,心情也開朗起來,以往對父母的怨懟也淡化了,慢慢地也能以溫和的心去對待別人,讓親友感受到我的善意與回應。


       養育我的伯父在去年往生了,感到欣慰的是,能讓在他生前便已感受到我的轉變,而伯母也以我為榮似的,常常向別人提起種種我的改變。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沒有佛法的點醒,即時覺察自己錯誤的觀念,也許永遠也不會懂得要用心去感恩、回報父母及伯父伯母的生養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