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十心要】(5)

慈悲心---沒有親疏遠近的平等心


◎聖嚴師父


          慈悲可分三等:一、有親疏之分的,二、有主客對象的,三、平等普濟而三輪體空的。
          真慈悲一定要從真智慧產生。沒有無我的智慧為指導,慈悲便是不清淨的。清淨無私的愛,也可算是慈悲,凡是有我的、自私的、帶有情緒情感的慈悲,便是所謂「有情眾生」的愛。有情,所以有煩惱;自己有煩惱,也會帶給別人煩惱,豈能名為真正的慈悲。在凡夫的階段,當從初等學起,然後登二望三。


       真正的慈悲是沒有親疏遠近等條件的,《法華經》的一雨普潤,便是平等的慈悲。只要有條件,便是以自我為中心,便都會有煩惱。若不斷除煩惱,慈悲便不真切。是故若知眾生苦厄,而起慈悲願心,必當以大勇猛心,修精進行,斷惑證真。至於如何修行?不外以正知正見的觀念作方向的指導,以安全可靠的方法為實踐的鍛鍊。這也就是我們在禪七之中,必須要練習的功課。


      禪法即是最上乘的佛法。佛法的基礎,不離因果。當以大菩提心為因,大悲願心為根,禪修始能有方向及重心。否則便是盲修瞎煉,或被譏為「腳不點地」的無主幽魂,豈能真的明心見性。
      沒有出離心者是凡夫,未發菩提心者是外道,不發大悲願者是小乘;唯有具足三心,方是大修行人。世上有很多人修道,以為道的最高層次是萬物同歸,故也認為任何修行,皆與佛道同源。究其實際,若不知有出離心、菩提心、大悲心者,當然不是禪道及佛道,乃是佛法以外的外道。


     若發大悲願心,便得對心繫苦惱的眾生,隨時給予協助、關懷、救濟。眾生在那裡?就在我們家裡,以及每天接觸到的每一個人。古來禪門祖師教誡禪修者,當在平常待人接物中攝心安心,若能經常練習著以慈悲心待人,必能以智慧心待己,那就是最上乘的禪者工夫了。
     如果你對眾生,常懷佔有心、征服心、控制心,而沒有包容心及關愛心,便是不慈悲,便不是在修行。


     慈悲不能有條件,例如你對人好是指望人家也對你好,或是擔心你不對他好可能會惹麻煩;這好似農夫養豬、飼牛、餵馬、畜羊,為的是吃牠的肉、要牠的毛,或是要牠工作;都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真正的慈悲。
      發大悲願,是願眾生都得究竟安樂,那就必得用佛法的開導才能完成。現在社會上大家知道要做福利事業,確實很好。但只做福利事業,並不是最好,那只是治標;要以佛法來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方是標本兼治,使人得真安樂,這才是根本之道。
      諸位可透過精進來修學佛法的精義良方,以備用之於日常生活中。處處示現慈悲,時時運用智慧,方算沒有白來一趟。
      隨時隨地,舉心動念是為眾生得安樂,不為自己求利益。若能如此,自我中心的煩惱執著,才會越來越少,明心見性的時日,才會越來越近。(摘自《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法鼓雜誌 137期/ 2001/5/1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