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多元領域的對話

曹興誠來訪聖嚴師父     暢談佛法的科學精神


◎胡麗桂


    科技人曹興誠在參與佛法的實修後,實際體會到佛法的科學與理性,因而積極探究佛法的科學精神,並一口允諾擔任法鼓山人文學術獎助學金基金會顧問。
       聯電集團董事長曹興誠日前與前安心服務團團長張葆樺到農禪寺,拜訪聖嚴師父。曹興誠向師父分享說到:「佛教與科技顯示的未來,是彼此相符合的!」因此開啟一場有關佛法與科學精神的談話。
     師父首先提起科技對於環境的影響,當二十世紀大量發展科技之後,地球資源已受到嚴重的破壞,特別是空氣及水的污染,當前是否應重新思考科技走向?曹興誠則認為對科技的應用,大眾應該首先認識到,「科與技是兩回事。」


     他說,「科」指的是科學,「技」是關於技術的應用。其中科學是人類嘗試探究宇宙運行的原理所得到的結果,並非物質導向,而是一種人文精神的展現。他指出,研究科學的人比較沒有特定的意識型態,而強調客觀研究與尊重的特質。對於當前大學教育只重視技術層面研發,缺乏純粹科學的探索精神,他感到相當遺憾。
     關於科學與人文領域的相融性,師父也提出自己所觀察的一種現象,也就是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往往比喜歡文史哲學傾向的人士,更容易接受佛教思想。
     在當天的會面中,曹興誠特別提到佛法「緣起說」的科學精神,他舉出科學實驗顯示,宇宙間千變萬化的物質,全由八十八種元素組合,而基本單位為質子、中子及電子三種粒子,各物質間的差異,就在於粒子數目的不同。而這樣的發現,正與佛教闡釋因緣和合的萬物緣起之說,完全吻合呼應。
     對於佛教與人文、科學之間的對應性,師父提出更進一步的詮釋:「佛法,是合乎科學精神的,然超越科學;有著哲學的深度,而超越哲學;寓文學於其中,但文學不是最終的目的。」
     因為交流與對話,佛法的人文及科學精神一一被應證發現,而多元領域間的互通特質也逐漸被認識。因此四月份,聖嚴師父又將在交大、清大,與文學大家金庸、中研院李遠哲院長等多人進行座談,以擴大交往多元的觀點。

法鼓雜誌 136期/ 2001/4/1 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