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義理

【六波羅密】(八)

禪定(中)──使智慧不漏失

四空處定、三等至、三摩地、七加行位、見道位

◎ 聖嚴師父

          四禪具四支為:非苦非樂(中受,非為五受中的捨受);行捨(捨第三禪之喜樂,非憂悔也,住平等心所,非苦非樂);念(念下地之過,自己之功德長養之,念清淨即為捨念極善清淨);一心(心一境性,猶如鐘,猶如清水,此為色界的捨念清淨地)。在此四支中的捨清淨及念清淨為對治支,不苦不樂受為利益支,一心為自性支。


        初、二、三禪為有動定,尚有尋、伺、苦、樂、憂、喜、入息、出息等八災患故;四禪為不動定,非為八災患所動故。


世間四禪定亦為修出世禪的共道:


(一) 四禪定為四無量心之依地,喜無量心,為喜受攝,故依初;二靜慮;餘三慈悲捨的無量心,總依六地,離瞋害等四障。


(二) 四禪定為八解脫之依地,八解脫、八勝處、十一切處的三法,為遠離三界貪愛之出世間禪。八解脫的初二解脫,依初二靜慮及未至之中間;第三淨解脫,依第四靜慮;此外的五解脫依四無色定及滅受想定。


(三) 四禪定為八勝處之依地,初四勝處依初二靜慮,後四勝處依第四靜慮。八解脫為十一切處(十遍處)之依地,即是地、水、火、風、空、識之六大,青、黃、赤、白之四顯色;前八項為八解脫中的第三淨解脫,以無貪為體。依第四靜慮可緣欲界之假四大及四境之色;後二者順次以無色界之空無邊及識無邊為自性,以各別自地的四蘊為境。


四空處定


      「四空處定」又名四無色定。此四空處,於五蘊中無依報之色蘊國土,唯正報之受、想、行、識四蘊的假合而無色身,唯依不相應法的命根、眾同分之相續。下面說明四種無色界的四空處定:


空無邊處定:厭離第四禪的染法,捨色想而緣無邊之處空心,與空無邊相應。


識無邊處定:厭離空無邊處之染法,捨其虛空,緣內識,心識無邊,心與識無邊相應。


無所有處定:厭離其識,更觀心識無所有,心與無所有相應。


非想非非想處定:前之第二識處是有想,第三無所有處是無想。至此第四,捨前之有想故名非想,捨前之無想,故名非非想。又因其已無粗想故曰非想,非無細想故曰非非想。行者於此定中,如癡、如醉、如眠、如暗,無所愛樂,泯然寂絕,清淨無為。


三等至


世出世間共有「三等至」,亦名三禪定:


味等至:又名味定。與愛相應,愛與定相似,定者於所緣境流注相續,味著其境,故名味等至。乃是有漏的世間定。


淨等至:又名淨定。與無貪等之白淨法相應,起有漏世間之諸禪定。此善之有漏定,有垢、有濁、有毒、有刺﹔雖然有漏有過失,卻有少分之淨。此與煩惱相違,引發無漏之勝義、順於聖道,為無漏之眷屬故。


無漏等至:又名無漏定。是出世間定,不緣愛,無味著,是最高極妙的善定。得此定已,則心不動不散,能起無漏真正之智力。


        四禪四空為八等至。以此三等至配八等至,前七等至,皆可有此三等至,唯第八等至(非想非非想處)由於昧劣,不起無漏等至,僅有味等至、淨等至。


三三摩地


禪定又名「等持」,亦稱三摩地,有兩大類:
以尋伺相配而言:
(一) 有尋有伺三摩地,初靜慮及未至定所攝;
(二)唯尋無伺三摩地,中間靜慮攝;
(三)無尋無伺三摩地,第二靜慮之近分定,以上諸定至非想非非想處定攝。


以等持相應具起之行相而言,即為三三摩地,亦名三解脫門:
(一)空三摩地,與四諦、十六行相(八忍八智)中之苦諦下的空行相及非我行相,相應之等持。以空行相,空我所見;以非我行相,空我見。對治有身見者。
(二)無相三摩地,與滅諦下之滅行相、靜行相、妙行相、離行相,相應之等持,即緣滅諦涅槃之法;涅槃者,無十相故。無十相即為無色、聲、香、味、觸之五境;無男、女之二相;無生、異、滅之三有相,故名無相。
(三)無願三摩地,與集諦下之因、集、生、緣之四行相,道諦下之道、如、行、出之四相,苦諦下之非常、苦之二相,相應之等持。

法鼓雜誌 134期 2001/2/1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