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學死就是學活

「佛教生死學」的啟發 

◎陳果務

           從五月初到七月底三個月期間,每週五晚上和同修婉拒了一切公私應酬,風雨無阻重回法鼓山屏東辦事處做一個認真聽課的學生,聆聽林其賢老師講授「佛教生死學」;最後一堂課,從林老師手中接過全勤獎,心中的滿足和喜悅真是難以用筆墨形容。
       

         辯才無礙的林老師,以現代語言、貼切於生活的事例,對苦、集、滅、道的甚深法義,作全面的綜合演述,條分縷析,讓學員們不僅驚歎佛法的高妙,對佛法在生活上的運用,也有全新的領會。

融貫古今的講授內容

      熱門的生死學,雖是專業學科的新名詞,但佛法本身就已是一門完整的生死學。林老師以二十小時的內容,幫助學員從佛法知見切入正視生死課題,從為什麼要談生死、生死的現象、死亡的本質、死亡的超越、如何面對生死、如何了脫,談到安樂死、器官移植、墮胎、自殺、複製基因、臨終關懷、助念奠祭等。
 

        在第一節課領到講義,看到課程大綱、進度及教學目標時,就被講題大綱吸引住,當下也決定:十堂課決不缺席。
 

        林老師費心的引經據典,當中有漢傳佛法、藏傳佛法,有古代祖師的遺教、現代大德的指導,有現代醫學、中外習俗,深入淺出,內容豐富又風趣。透過佛法對生命的詮釋來增進對死亡與生命的關聯與了解,並且反省、思考、討論對生死大事的知識及感受,幫助學員進一步建立自身生命規劃與臨終處理能力。
 

         生死學的課程內容,屬於進階級,學員們大都已研讀過《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也上過林老師去年在屏東辦事處開講的《學佛五講》,所以討論時提出的問題都很深入,每次上課都讓人有豐收的喜悅。

感恩學習的機會
 

         雖然學佛十多年,每堂課仍然都有豁然開朗的感覺。特別是下課回家後,常常就授課內容與同修互相討論,有時暢談到深夜而不知疲累,特別是在講「了生脫死的徑『道』」時,林老師教學員如何面對生死,更提醒要精進於超越生死;同時,他也會給學員隨堂作業,如:生涯規劃、檢視死亡焦慮、預立遺囑、角色失落等練習,希望除了吸收觀念以外,也能從實作上深入體會。課後,也鼓勵學員和家人討論生死的態度和後事的處理,這都是過去學佛路上很少有的經驗。上了一、兩次課以後,許多同學越聽越有心得,不惜違反之前「先報名才能上課」的規定,中途把家人拉來一起旁聽,有媽媽帶孩子來,有兒子帶父母來,也有太太帶先生來,把小小的屏東辦事處擠得門都快關不上了。
 

           大部分的人都忌諱談「死亡」,一方面是恐懼逃避的心態作祟,另方面則是懈怠輕忽,以為死亡是「還要很久以後」才會發生的事;上完「佛教生死學」以後,依著林老師的指導,隨時在一舉一動中保持對「無常」的警覺,不管穿衣、刷牙、洗臉、用餐、甚至和客戶談生意、反覆不斷的練習,發現妄念減少許多,對自己的習氣有了更多的覺照。雖然課程結束了,佛法的美妙滋味仍然不斷的滋潤我的生命,原來,學「死」也是學「生」啊!
 

             雖然,林老師很謙虛地不要學員的感謝,每次上下課,也都帶領學員感恩世尊、感恩歷代傳法大德、感恩聖嚴師父;可是,年近半百的我,從「佛教生死學」開啟了新的學佛進境,仍然堅持說一聲:謝謝您,林老師!

法鼓雜誌 130期 2000/10/15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