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般若

〈禪修心得〉

青山綠樹好參禪

◎秦就

擁抱自然,回歸山林,在碧草藍天中深呼吸,
讓壓力與緊張一掃而空,心曠神怡,
相信是許多忙碌的都會人,內心深切的渴望,

法鼓山禪修推廣中心
自六月份起推出特別設計的
「戶外禪」活動,結合休閒與修行,
善巧運用大自然的地形地物, 引導參與者學習人境和諧,
不但將禪法融入行住坐臥中, 且兼具運動健身的效果,
參加者程度不居,老少皆宜,
在完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能有效放鬆身心。

活動推出之後,獲得很高的肯定,
反應非常熱烈,
未來禪修推廣中心將不定期舉辦,
讓更多人分享禪修的法喜。

  說實話,這是我第一次參加戶外禪,起初也不知道戶外禪是何物,只是因為同事多人參加,而舉辦地點光明寺所在的鹿窟地方因為發生過鹿窟事件,和文學史上所謂台灣第一才子呂赫若有所關聯,所以想趁此行看看事件發生地。於是到了光明寺就拿起相機左拍右拍,但不久我就被寺外的景色所吸引,而忘卻文學史上的呂赫若了。

動中修禪新體驗  

 從光明寺向外望,峰巒疊聚,翠屏四環,當日天氣又時而雲霧繚繞,千山隱藏面容,時而雲低於眼下,成為雲海鋪展在眼前,時而陽光乍現,天地是一片金黃光亮,一刻多變,詩詞中所說的「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景色這裡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於是很快便陶醉在此動人風景之中,至於禪坐,心想,大概很無聊吧!後來在法師帶領我們山林經行後,才知道我想錯了!動中可以修禪,而風景也可以有另外一種欣賞法。  

 小徑彎延山間,人車不算多,沿途鳥語花香,山泉潺潺,連毛細孔都感到舒適愉快。但法師一路提示在這種環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要放鬆,體會大自然的和諧,然後注意腳下,很快的,外境不再只是六根攀緣的對象,也可成為修行的助力,藉由直觀的方法與專注地經行,不久,我們都忘卻山下塵世的煩惱。到了小路的轉彎處,因為視野開闊,法師讓大家停下腳步,教導學員如何「直觀」,也就是面對外境要不起分別、不貼標籤、不加判斷的方法。 回到光明寺,稍事休息,便展開第一支香的靜坐。在光明寺滿溢蛙鼓、蟬鳴、鳥叫的環境中,學員很快便平靜下來,得到身心的放鬆、安靜。

 不只如此,為了讓一部分尚不習慣禪坐的初學者能在腳痛時休息一下,在每一炷香之間,尚安排其他課桯,例如經由錄影帶觀看由聖嚴師父示範的觀身受法、果醒法師示範的瑜伽運動等課程,讓學員在交叉進行的方式下體會禪修的好處,足見規劃的法師們的用心與週到。

 其間若有禮佛等和宗教有關的儀軌,法師都會說若您不是佛教徒的話,可以如何如何做等等,充分照顧到其他宗教教徒的感受,也讓人看到法師們對於禪修是可以讓所有人得到好處而加以推廣的信心。

課程生動一掃刻板印象

 下午天色轉陰,不久下起毛毛細雨來,但打禪中的我們並不知道,只聽到那一池的青蛙,似乎更加大鳴大放,到了誇張的地步。法師表示這是第一次向光明禪寺協調借場地,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修習禪坐真是因緣殊勝、太有福報。

 結束前的重頭課程是托水缽,這是由經典中的托油缽的故事改變來的,《雜阿含經》卷二四記載有比丘被國王命持盛滿油之缽,經過途中有美女色誘、拔刀者威嚇他的道路,比丘若見此狀而滴出一滴油則處死,後來比丘「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心法,住四念處」終於通過難關。世尊還為此說偈:「專心正念,護持油缽,自心隨護,未曾至方,甚難得過,勝妙微細,諸佛所說,言教利劍,當一其心,專精護持,非彼凡人,放逸之事,能入如是,不放逸教。」

 我們的課程將油缽換成水缽,將自己想成那位比丘,水濺出來的話會被處死,於是大家小心翼翼地前進,但太過求好心切,容易緊張而雙臂疼痛、弄巧成拙,太過放逸又容易因自信大意而搖晃溢出,比想像中困難多了。所以走完這一小段路,幾乎人人都有很深的感悟。

 至於托水缽,有的人說若真的滴出一滴就要砍頭,自己不曉得已經輪迴多少次了;有的說缽中水的波動,也像自己心裡的波動;有人在托水缽過程中還被蚊蟲叮咬,這時又不能去打,打了就會濺水,而悟到以前遇到攻擊或挫折都會馬上想報復的心,但到達目的地,摸摸被叮咬處卻沒有腫脹,而悟到若能升起慈悲心對橫逆不理不睬反而可能相安無事。……短短一段托水缽的路程,卻彷若一趟人生之旅,看到人己眾生相。  法師也讓大家發表感想,學員紛紛表示課程輕鬆、簡單、活潑、生動,一點也不枯燥,一掃禪坐可能是乏味無趣的的刻板印象。

 因為學員不少,看到外護的法師及義工菩薩們從飲食到影音設備的準備忙裡忙外,相當辛苦,但法師堅持費用隨喜,只是因為收獲良多,不虛此行,學員們紛紛慷慨解囊,而大家如同我一樣對這次法鼓山所辦的活動充滿感恩。

 

法鼓雜誌127期 2000/07/15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