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跨世紀的省思》

聖嚴師父與當代名人對談

科技與宗教對現代人的意義

當理性遇見感性

當佛法遇見E世代

科技與宗教對現代人的意義

陳月卿女士(以下簡稱陳):一般而言,科技是研究有形的物質現象,而宗教則是探討人類的心靈,兩者看起來是對立的,但又同為人類所必需,如何調和並為人類帶來更大的幸福,一直是大家所關心的議題,首先就請兩位談一談科技與宗教的意義。

科技與宗教,人類之必需

曹興誠先生(以下簡稱曹):在科技領域中,只要對科技有深入了解的人,對科技的發展和人類的未來,都會很樂觀。

 科學大量運用在改善人類生活的時間不過五十年歷史,但我們看到今天整個世界跟以前是完全不一樣的,科技的發展讓現代人的生活品質大幅改善,而這種改變的層面已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有非常深的精神意義。

聖嚴師父(以下簡稱師):西方國家在十七、十八世紀科技發展之初,有人宣判上帝已死亡,也就是說宗教不再被需要;當我在一九六九年到日本留學時,一位從台灣到日本的學者就對我說:「你這樣子的人將來是沒有飯吃的,科學已經到了這樣程度,還需要一個和尚來做什麼?」好像有科技就不需要宗教。

 不過科學只能用儀器、理論證明,但這是有限的,而宇宙、人的內心是無限的,想用科技研究人的內心是有其侷限性的,雖然有部分行為可以透過心理學,但還有很多不可知、未可知的內心世界,需要具有撫慰心靈作用的宗教。

 至於未來的人類是不是還需要宗教,就看是什麼樣的宗教層次。宗教有它的層次,有的只是從現象上看到神祕經驗,有的是透過祈禱得到心靈的安慰,再者是內心的體驗、心靈的修養、修行,而更高的層次是把自我徹底地放下,達到內心的解脫。所以我想未來還是需要宗教,科技跟宗教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不是背道而馳。

為福?為禍?見仁見智

陳:科技確實為人類帶來更多的便利與舒適,不過卻也產生了一些副作用,尤其最被爭議的莫過於對生態的破壞,所以,有人說如果科技再無限制的擴張下去,將使人類走向滅亡;另外,因科技的發展而使得人類貧富差距迅速拉大,也造成了富國對貧國的一種剝削,不曉得兩位的看法如何?

曹:有關科技與生態的關係,應先了解人在生態中扮演的角色。一九五六年哈佛大學曾有研究指出,假如地球維持原始人一般僅靠自然資源求取生存的話,地球的資源只能提供二千萬人的生存所需。所以生態對人類來講是很嚴酷的,完全遵循生態法則並不保證人不會滅種。人與生態之間,原來就存在基本的對立與矛盾,但人類也因科技、思考的運用,與自然生態間藉由科技達成重新地融合。

師:關於科技是否造成生態破壞的議題,我想是見仁見智的看法。但是現階段存在一個隱憂,就是許多有能力、野心的科技先進國家,大量而快速的破壞自然環境,比如原始森林和海洋生態,這是非常可怕的。

 但這是否就是科技的罪惡?我想不是,科技運用得當是造福人類的,用之不當,就是遺害人類,癥結還是在人類身上。

曹:我想科技對增進整體人類的利益,尤其是普遍性的經濟成長,應遠超過所造成的財富分配不均,只是對科技有貢獻的人得到最多,可是並不代表別人就是被剝削的。

 事實上,科技還帶來一個很重大的社會變革,過去人類的財富主要跟土地、勞力有關,因此必然會造成搶土地、搶奴隸的現象,例如埃及帝國、羅馬帝國,包括中國也曾經如此;可是從科技發展開始,財富是創造出來的,它的供給是無限的,以此觀點來講,科技對於人類財富、物質文明有著偉大的貢獻。

師:我贊成曹先生的講法,科技能夠創造財富。至於貧窮落後的地區,並不是因為科技的剝削,而是因為沒有發展科技,如果把科技的技能讓他們分享,也讓他們參與從事科技生產的話,我想這些地方也會一樣地擁有財富。

 另外我也非常贊同曹先生經營公司用的「分紅」制度,他視公司裡所有的員工全部都是老闆,參與者就是擁有者,工作的人並不是被剝削的人,資方和勞方彼此之間的互動方式改變,也會把貧富的差距拉得近一點。

提昇人的品質

陳:剛剛師父說科技本身沒有罪過,端看人怎麼樣去運用,面對二十一世紀,科技必定更為昌明,兩位對未來人類的發展有何看法?

曹:科技不只把人類從物質匱乏的處境解脫出來,就精神層面而言,它也讓人文的關懷越來越強,例如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時,全世界各地的救難隊都來到台灣,這是不分種族,不分國界的;另外,二次大戰時,歐洲幾個國家之間是敵國,可是今天卻形成歐洲共同市場,貨幣都可以統一。過去歷史上許多哲學家、宗教家、政治家想達到和平相處的困難目標,現在都已化不可能為可能。

 將來科技的進展速度還會更快,所以人類應融合應用科技、宗教、藝術,使得這個世界更美好,屆時人類與自然生態間,也可能取得新的平衡,這是我對未來的一個希望。

師:站在科技產業的立場看未來,曹先生是樂觀而積極的,但也有很多人卻抱持悲觀的態度,認為未來的環境會越來越糟糕,疾病越來越多,例如自然資源的短絀、大氣層的破壞。

 在十幾二十年前,社會普遍皆以科技為本位,忽略人文的重要性,現在已有省思。我們應該從人文、宗教、藝術等方面提昇人的素質,如此才能讓科技為人類所用,帶向樂觀的未來,否則僅僅靠科技是有問題的。

 進入二十一世紀,大家要多一份包容,少一份計較,應該往大方向、大整體、大原則去思考,把眼光放遠,心胸放大,腳步踩穩,如此對個人或整體社會大環境都有用的。

法鼓雜誌 124期 2000/04/15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