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般若

筆記楞嚴經

以相對的角度看世間 

 ◎嚴國信

 

 「則汝今者,妙淨見精,為與明和?為與暗和?為與通和?為與塞何?若明和者,且汝觀明,當明現前,何處雜見?見相可辨,雜何形像?若非見者,云何見明?若即見者,云何見見?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見必異明,雜則失彼性、明名字,雜失明、性,和明非義。彼暗與通,及諸群塞,亦復如是。」《楞嚴經》卷二

 世間的事情都是相對的,如經文中提到的明和暗,通和塞,因為有明和通,所以知道何者為暗與塞,相對中也許有程度的深淺、大小差異,但如果沒有暗,也就不知道有明,如果沒有塞,也不會知道什麼叫做通。 

世間事物都是相對存在 

 聖嚴師父以九二一集集震災來比喻,一般人一直不知道、也不感恩自己是平安的,但在看到、聽到有二千多人在震災中喪生,很多人因此無家可歸,相對地,才了解自己原來是很平安的。同樣以相對性的角度來看,這麼大的傷亡數字出現,會使社會在許多的預防措施上提高警覺,還有某部分人在觀念上會做一些調整,這對於其他人的安全是有好處的。師父指出,這次災難不管損失的人命、財產有多少,都是很珍貴的教材,對於社會、個人而言,當然都是傷痛,但是也存在著正面的意義。 

 在一般人觀念中,普遍存在著明、通就是好,暗、塞就是壞的觀念,師父也以法鼓山在災後所推動的「人心重建」運動做說明,災難的發生固然是不幸的事,但如果能把它轉換成為社會一股新生力量,就不是帶來負面的影響,而這轉變的關鍵主要在於人心。 

 聖嚴師父以自己幾度深入災區探視慰訪的觀察,進一步指出,從這次救災行動中,讓人感到台灣社會充滿溫暖與希望。師父說,他到過很多國家,接觸到許多不同民族、文化的人,但還是非常讚歎台灣人民,人心善良,民風純樸。他期許經過災難之後,這種互助的精神,能夠持續,如此,這個災難對於台灣就具有正面的影響。 

所見能見的相都是可變 

 經文中舉出,明,究竟是什麼東西?真的有這樣東西嗎?看來是明的事物,就全部都是明嗎?而它的存在與體驗,都像感受到的那麼單純嗎?師父說,對於天生的視障者,太陽的明和電燈的明,根本沒有意義也不存在,當然他也感受、體驗不到。這就說明了,對於雙眼正常、能夠反應的人,是有「明」這樣的東西,但如果視覺障礙的人,「明」是不存在的;而雙眼正常的人,如果一直都活在明之中,從來沒有看過黑暗,沒有對於黑暗的經驗,對他來講,也沒有明這樣的東西。 

 因為世間事物都是相對的存在,那麼以明和暗來說,究竟是有黑暗才有光明,或者因有了光明才彰顯黑暗?以經文來解釋,其實這兩句話都不對,黑暗與光明是相對、互動的,並不是因為先有什麼,才有什麼;而是因為有了眼睛,明才有意義,眼睛所見的相、能見的相都是可變的,是因為其中的「雜」而異。師父說,這個雜不是雜七雜八的雜,而是指在明和眼睛之間,就是能見和所見之間,有一個媒介,如果缺乏這個媒介在其中,眼睛跟明是沒有辦法交集的,比如光線的存在幫助了人的所見與能見;而許多人漠視「雜」的現象,就好比忽視了因緣、互動的關係,只是站在主觀的立場來看周遭的人事物。 

 這與佛法是不相應的,師父說,佛法講眾生平等,每個人只是扮演的角色不一樣,站的立場不一樣,而且不要認為主觀的自我那麼大,自己一定能夠怎麼樣,這絕對不可靠;佛法是心法,改變自己的心,能從愚痴、煩惱轉變成智慧,從忿怒、怨恨變成慈悲,那麼天下再大的災難發生,自己的心還是平安的,這在佛法中是練習,是求諸於心。 

法鼓雜誌123期 2000/03/15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