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心

我今得入如來家

求出家法 當願眾生 得不退轉 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 當願眾生 解道修得 無復懈怠

除剃鬚髮 當願眾生 斷除煩惱 究竟寂滅

受著袈裟 當願眾生 捨離三毒 心得歡喜

受出家法 當願眾生 如佛出家 開導一切

農禪寺在九月九日,地藏菩薩聖誕這一天,

舉行了一場莊嚴的剃度典禮,

七位發心菩薩捨俗出家。

出家乃大丈夫事,分帝王將相所能為也,

他們為何選擇了出家?

又為何捨離了世間的名利、恩愛,

而擔起弘法利生的如來家業?

果覺法師

 在三十一歲生日宿醉酒醒後,那時還是居士身的果覺法師發現到,人生不能再借酒澆愁、渾噩度日,他一定要正視心中的疑惑: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其實這個問題,從小學到五專畢業、當兵,進入電腦公司工作,到結婚生子,始終盤繞果覺法師心頭不去,但也一直得不到解答,只好暗將問題悶在心頭,仍舊像一般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打轉,不清楚忙碌的目的為何。

 就在他宿醉酒醒,立誓不再沾酒後不久,在隨意轉動電視台時,意外的在一個弘法節目中聽到法師開示生命的緣起,終於解開心結,當下決意要出家修行。然則面對相伴多年的同修,以及稚齡的孩子,他還得等待因緣成熟。

 在一次偶然機會中,果覺法師從素食餐廳看到法鼓山的禪訓班海報,便自動到桃園辦事處報到,不但展開學佛的歷程,由於他的想法和與聖嚴師父所提倡的理念非常相應,所以很快的就積極地投入義工的行列,不論是助念、法器教學、活動規劃,無不竭誠的為大眾服務。

 至於進一步觸發果覺法師出家的因緣,則是因為有一次,他在夢中看到熟睡的孩子將要滾落床下,正準備要救起孩子,卻聽到一句話:「眾生都是這樣在睡夢裡掉下來。」這句話驚醒了他,不是嗎?人生就像是一場夢,尚未夢醒,又不知轉生到何方。於是他決意出家,不再繼續人生眠夢。

 身懷父親、丈夫與兒子的多重身份,而能夠具足出家因緣,果覺法師表示要格外感謝母親、岳母與妻子的成就。尤其是學佛精進的妻子,在得知他有意出家時,不但積極鼓勵他,更主動表示願意擔起照顧家庭、孩子的責任,讓他能夠全心為眾生奉獻。果覺法師也希望自己能夠以出家廣行菩薩道的報恩方式,感報父母、同修與親友成就的大恩。

 雖然遲至三十一歲才接觸佛教,但是這一條菩提道,果覺法師卻起步的剛剛好,尤其在經歷過人生的多番洗禮中,終於確定生命的意義,從此放下自心罣礙,步步踏實的為眾生奔走。(張晴)

果乘法師

 在今年七位新剃度的法師之中,果乘法師是相當引人注目的,正值知天命的年齡,他為何走上出家之途?

 出家前的果乘法師,在台灣金融界有相當傑出的表現;赴美取得底特律大學企管碩士後,在美國銀行界長達十七年的工作時間中,優秀的表現,使得雇主以每月加薪的方式獎賞她。

 以前,在朋友眼中是位個性既剛直又具有自我主張的果乘法師,不但朋友們不相信他會出家,連他自己都未曾想過;然而,佛法卻改變了他的一生。

 學佛的因緣來自於李恆鉞教授的接引與指導,也因為李教授的接引而親近了美國東初禪寺,並開始隨聖嚴師父學習禪坐。十多年前的禪訓班只有五位學生,在師父親自的指導中,受益良多。而且在一次次禪坐共修中,讓他體驗到禪修對他的改變,於是便積極投入了義工的行列,透過團體的運作,不但感受到工作即修行,而且也漸漸調整了他原本剛直的個性和行事風格。

 在共修與義工工作之間不斷成長的果乘法師,原本每周只去東初禪寺一次,後來看到寺裡實在太忙了,索性天天都報到,也由於住家在附近,所以,除了工作之外幾乎是以此為家;而這樣歡喜的義工生涯一做就是十二年,如此的生活方式也幾乎成為他生活的全部。

 然而就在三年前的一次禪七中,腦中突然出現一個念頭:「我將近五十歲了,還要如此過下去嗎?」原本計劃在五十歲退休當全職義工的他,想到今生得遇佛法、善知識,是多麼有福報的事,然而仍有無數未曾聽聞佛法的眾生,在這三界火宅中受苦受難;每一想到此,一股已潛藏在心中許久許久的念頭-「出家」,便佔滿了他的心中。

 在禪七過後的心得分享,他與大眾分享了這個想法,立刻受到很多人的鼓勵,讓他很快就做了決定,而由師父口中的常「來」眾,成為常「住」眾。由於長期擔任義工,讓他很快便適應了出家生活。

 雖然家人對於他的出家感到非常的不捨,她告訴家人,出家並非不要親人了,而是「從小家到大家」,在歷經多次溝通後,歡喜地受到了家人的祝福。(許秀蓮)

果霽法師

 「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問起果霽法師的出家因緣,單純的大概就只有這八個字。

 生長在佛化家庭,讀國小時就跟著父母親在農禪寺隨緣皈依的果霽法師,也在小時候,因著父母親的要求背了《心經》;或許就因為這樣,學佛以及出家對他來說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

 在升大四那一年的暑假,一向不喜歡說話的果霽法師聽說打禪七可以一個禮拜不講話,於是立刻報名參加了農禪寺的大專禪七。就是在那一次的禪七中,果霽法師感受到強大的震撼力,這份力量在心底久久無法抹去,也讓他開始對自小認為理所當然的佛法想要更深的探索。

 「怎會有如此有系統的方法,能夠開發一個人的潛能、滅除煩惱,並彰顯智慧?」果霽法師思索著:「是不是可以把這樣的方法告訴全世界的人?」

 「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師父這一句話,一次又一次不斷的敲擊著初學佛的果霽法師的心,對於他心中的疑惑似乎也提供了答案。在一次與同是政大畢業的學長-果建法師談話中,法師告訴他:「這裡缺人。」當時他心底立刻出現另一句話:「別人搶著做的,我不做;別人不做的,我做。」因此,服完兵役半年內,果霽法師就立下了:「生生世世出家作沙門;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

 決定出家時,學佛的父母滿心歡喜的祝福他,果霽法師說:「感恩父母的成就,令我此世得現沙門身。更慶幸得遇師父這樣的大善知識。」提到成就他出家的一切因緣,果霽法師不由得心生感激,包括曾經鼓勵他的果竣法師、果建法師、果舟法師和果時法師。

 在地藏菩薩誕辰日現出家相,果霽法師在佛前也發下與地藏菩薩同樣的大願:「願盡未來際,用全部的生命、全部的力量,為弘化度眾而努力」。(邱明玉)

果旭法師

 「人生忙碌,所為何事?」這樣的疑問一直埋藏在初入社會就在忙碌的工作中打轉的果旭法師心底,任憑怎樣也揮不去;直至尋到生命中最篤定的抉擇-出家,才解除了對生命的疑惑。

 出家前的果旭法師,儘管在工作崗位上倍受肯定,然而一顆找尋生命答案的心仍是不安地躍動著;六年前,渴求自我成長的他,因參加一場心靈成長活動的因緣,而開啟了學佛的歷程。

 雖然有時忙碌的工作掩蓋了所有的思緒,但是一股不安的心則在他一次次參加寺院的活動時得到了些許的平靜。雖然曾興起上佛學院的念頭,但礙於工作與責任的考量,他只好打消了這個念頭,再度回到那種工作等於全部生活的日子中,直到看到安和分院的禪訓班廣告,才又為他燃起了一些生命的希望。

 禪訓班結束後,果旭法師成為安和分院的義工,此後到安和分院當義工便成為他忙碌工作後不可或缺的緩衝劑。雖然那時他對出家生活相當嚮往與讚歎,但是偶有人提起這個話題,甚至鼓勵他出家,他卻總只會說:「不敢」,而匆匆帶過。

 正當沉浸在學佛喜悅中的果旭法師,卻也面臨了與一群曾經互相提攜、勉勵的道友們,因著不同的因緣,而不得不各分東西的事實,此時的果旭法師深切體認到佛法說的無常感,於是他問自己:「如果生命被預期即將結束,下一刻的你想做什麼?」結果心裡想的不是吃喝玩樂一番,而只有一個念頭:「出家!」原來蘊藏在心底的出離心,已經終於萌芽了!

 穿上僧袍,果旭法師感恩家人的善解、包容,種種的因緣而成就了此世的出家因緣;他說:「自己的根基不深,一年的行者生涯,要感恩身旁許多善知識的提醒,可以聽聞師父說佛法,更是莫大的福報;但願在往後的日子中,依眾靠眾、老實修行,盡自己的本分奉獻一己之力。」(邱明玉)

果啟法師

 小時候的果啟法師,就對世事的變化感到特別的好奇,雖然好奇心重,但行為舉止卻比一般的孩子乖巧聽話,讓父母非常放心。只是,當生命存在的疑惑無法得到滿意的答案之前,他總覺得這樣的人生是不夠的。

 十年前,他第一次參加禪七,體會到佛法的「中觀」思想,這樣的觀念適切地解答了他對人生的疑惑。一種想要出家修行的願望開始滋生,但是他知道時候未到。

 因為他已經結婚生子且育有兩個小孩,所以出家因緣格外難求,尤其兩個小孩都是眾人眼中的「特殊孩子」,一個是越級讀書的資優生,一個是低智能的孩子,兩個孩子的成長,都需要當時為人母的果啟法師付出加倍時間來照顧,出家的念頭只能偶爾向先生提起,當時未學佛的先生卻始終不明瞭。

 所幸生性樂觀的他,凡事都能有正面的思考,而且做事總是衝勁十足,再怎麼吃力的任務交待到他的手中,都能順利達成,且成績斐然。尤其是那個資賦優異的孩子,提早跨級升大學,前程一向受到大家的祝福,而家人也已為她安排好出國留學的計劃。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竟然是一個意外,而讓一個年輕的生命突然消殞。

 可以想見的是,全家立即陷入一片頓失親人的傷痛,良久都無法釋懷,這時候只有學佛的果啟法師能接受生命無常的考驗,在一段時間之後,他重新回到職場,工作時全心投入,對家人的關懷一如往昔。這樣的表現,終於讓先生感受到學佛的力量,也開始學佛,並且進一步瞭解到出家修行的殊勝。於是有一天,同修開口對他說:「修行是必定要走的路,你先去吧,孩子我會好好照顧,你放心出家去吧!」

 過去堅持反對他出家修行的先生,竟然開口鼓勵他出家,這不可思議的轉變,讓果啟法師在得到家人充份的支持與諒解後,終於步上出家之路。

 在落髮典禮中,家人都前來觀禮,在佛號聲中,果啟法師堅定的神情,讓人動容,就連俗家的婆婆見到落髮之後的他,也肯定地說:「真的很莊嚴!」(胡麗桂)

果幸法師

 國小三年級時,果幸法師在一天夜裡突然夢見父親往生,還好夢醒之後發現只是一個夢:一年後,父親真的往生了,只是這一次的事實,不再因白天或黑夜的改變而有所不同。

 父親走了,在病危彌留時那種孤零零無助地躺在病床上,任何藥物都無法減輕的苦,把父親折磨得不成人形;「死亡已在前方等候,但是人死之後,究竟要往哪裡去?」果幸法師當時只是個十歲的孩子,卻已開始思索死亡的意義。

 一夕之間,落在母親肩上的擔子一下子沉重了起來,當時的母親為了改善家計開始跟會,結果卻被倒會,從那時起,跟在母親身上的除了家計的操煩,也增添一層負債的愧疚感,三兄妹雖然深深感受母親的辛苦,卻無為能力,僅能盼望母親稍微快樂一些,但這個微小而真心的心願卻無法如願。

 然而在母親的庇蔭下,家終究是安全而溫暖的,但是生命的考驗卻沒有停止,一天早晨,當家人還奇怪於一向早起的母親怎麼錯過了上班時間,這才驚訝的發現,母親已經在睡眠中往生了,沒有任何徵兆,也沒有留下任何一句話。

 回想母親的一生,自結婚、生子、多次面臨生存的考驗,而突然撒手せ,這樣的人生是必須的嗎?當時的果幸法師窮極四處尋找可能的答案,「會不會有人知道?」他帶著疑問出門,在路上見到的水果攤攤販、騎車的人,及路人,他都在內心向他們質問:「這真的是你們想要的生活嗎?」 

 在大哥的接引下,他認識了佛法,並且渴望藉由皈依讓自己的生命「返還於白」,找到心的依止。後來機緣成熟,他參加了禪七修行,恍然大悟原來過去心念與行為脫離的人生,就如同行屍走肉一般。這是他二、三十年的生命中,第一次實實在在地完全面對自己,也終於清楚了此後人生的方向。

 雖然萌生出家的打算,但他仍然自忖,如果能在碩士畢業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將來才能對佛教多所奉獻。這個想法被一位法師獲悉後,適時化解了他對於學業的執著;因為對修行來說,生活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獲為人身,修學佛法,也希望能盡一己之力,就如同師父給我的法名一般,讓更多人有幸可以修學佛法。」談話時的神清氣爽及活絡表情,就像是為果幸法師的選擇,加了最佳的註腳。(胡麗桂)

果澔法師

 從小就愛看書的果澔法師,因家境並不寬裕,所以,常常看些免費結緣的「善書」,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佛將順逆因緣均當如意事來看,而眾生卻是要將順逆因緣變成如意事。」這種「菩薩為因,眾生為果」的態度與差別,成為他碰到任何境界時的座右銘,也種下了他學佛、出家的因緣。

 出社會即執起教鞭工作,雖然甚受學生、家長的喜愛與認同,但他常自省:「這樣的工作與生活對眾生的幫助是不是太小了?是不是反而限制了生命的廣度與深度?」在追尋的過程中,果澔法師接觸過不同的宗教,曾經有人對他說:「因為你是好人,所以你才有資格被救。」

 對於這樣的說法,果澔法師心中起了疑惑,直至體會到佛法講眾生平等的「慈悲」,才深深打動了他的心;心中一股尋求生命的超越與弘揚佛法的心情越來越欲罷不能。

 民國八十一年,果澔法師參加了一次佛七,感受到念佛、打坐的好處,於是正式皈依三寶成為佛教徒。八十三年在母親往生後,這份無常的衝擊觸動並堅定了果澔法師的出離心,讓他急欲尋找一個適合出家的道場。

 而聖嚴師父所說的佛法是要可以落實運用在生活中,來建設人間的淨土,而不是只求一己的往生淨土,這樣積極的觀念,與他的想法非常相契,他知道農禪寺的道風正是他所嚮往的。

 過去果澔法師總是在有經濟能力後便捐款協助助印,如今他如願走上出家的路,是更進一步將一生奉獻給三寶,用整個生命奉獻來續佛慧命、成就眾生的法身慧命。(黃國媛)

法鼓雜誌 118期 1999/10/15 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