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心

學佛就從皈依三寶開始

 在一次法緣會的聚會中,果梵法師親臨開示,法師特別提醒大家回顧,學佛之後改變了多少?是否真正的將佛法實踐於生活之中,是否煩惱少了,智慧增長了?法師引導大眾從皈依三寶之後自我檢查與觀照。

 對於整日忙碌於家庭、事業的女菩薩們,確實讓他們重新回顧這一條學佛路,也寫下了心得與感想,與大眾分享。同時我們也節錄了聖嚴師父《皈依三寶的意義》中的一段,希望有助於大眾瞭解皈依三寶的意義,及其重要性。

為什麼要皈依三寶 ◎聖嚴法師

心靈有了依恃   ◎蔡秀景

走出無常的陰影  ◎吳淑真

找到回家的路   ◎鍾明秋

樂在學習成長   ◎許薰瑩

為什麼要皈依三寶 

◎聖嚴法師

 比如,我們要學任何一種技藝,無不需要投師請益,如其不然,便難成為第一流的專家。投師的好處,是在承受老師的所學與所長,老師也是承受於老師的老師,甚至累積數百千年的經驗於老師之身,我們投師學習,也就繼承了數百千年的寶貴經驗。但是學了一種技藝之後,我們未嘗不可學而不用,即使在學習期間,感到與自己的興趣相左,也未嘗不可立即輟學;學成之後,固可不妨追隨老師以至終身,但也何嘗不能離開老師而獨立門戶﹖

 至於歸依三寶,也與投師學藝相似,要想多懂一些佛法,應從歸依三寶著手,如果僅僅觀望,終究是站在門外,想在門外多懂一些佛理,那是打妄想。佛門不是牢籠,而是解脫大道,歸依之後,如會受到約束,佛門也就不能稱為解脫之道了。佛教固然希望人人歸依三寶,並自歸依開始,一直走向成佛之境,但如由於根機的差別,不能接受佛法的勝義,不能如法遵行者,歸依之後,是許可去信其他宗教,或者不再信任何宗教;而難得的是出離佛門之後,佛教的慈悲之門,仍然永遠開著,隨時歡迎浪子的回頭。

  因此,我要奉勸一切的世人,都來歸依三寶。(摘自聖嚴師父《皈依三寶的意義》)

 

 

心靈有了依恃

◎蔡秀景(法緣會會員)

 一直想去體會,一切是那麼真實的存在,卻又為何說「五蘊皆空」?有時會有那麼一點點的醒悟,但總如靈光一閃,一下子就過去了,很難回首再去捕捉。只隱約覺得愛慾情癡、愁苦煩憂、得意風光せせ其實都是虛幻的,內心的舒適與平穩才是最重要的。世俗生活中的一切,有如萬里晴空中的風雲,變化無常,並不真實;但我們的心情,卻總是受其影響。

 自己學佛的因緣,是因為覺得自己太執著,對什麼事物都放不下,活得太辛苦,因此,能夠藉佛法的薰習,讓自己對世間一切看得開、放得下,雖然感受到自己一些改變,但仍然必須精進修學;並且將佛法落實在生活當中。

 除了落實在生活中,也希望能利益他人。記得孩子才小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天,看著他們無憂無慮玩樂嬉戲的情景,心中猛然一驚:孩子除了接受正規的教育,但我還能給孩子什麼呢?尤其是陪伴他們度過一生的東西︱︱心靈的依恃。想起果梵法師曾經說過,給孩子信仰,讓他們懂得去處理自己的情緒,讓佛法能開導他們的智慧,度過他們的困境,才是父母給子女的好禮物。在自己學佛的歷程中,二個孩子也在耳濡目染中虔敬學佛,讓我欣慰不已。人生道路雖然崎嶇難行,但因為有了佛法的指引,讓我安心的勇往前行。

 

 

 

走出無常的陰影

◎吳淑真(法緣會會員)

 從小我就不是一個很快樂的小孩,也許是對生命的無常、人生的得失等,有太多的困惑吧!國小時面對祖母的死亡,覺得生命是如此脆弱而不可恃,也對死後的世界有一份惶恐與困惑。卡繆的《異鄉人》、王尚義的《野鴿子的黃昏》,泛著一股「存在主義」的空虛。「既有生,又何必有死?」生命之頹廢、人世間的的紛紛擾擾,也令人感歎人性脆弱得不堪一擊。

 在一個巧妙的因緣中,認識瑤碧師姊,加入了法鼓山的法緣會,也皈依三寶;雖然學佛並不精進,但是藉佛法的薰習,使自己對於人世的無常,也有了較清晰的體悟,進而能拋開種種掛礙,使自己的內心更加清淨與寧靜。

 皈依三寶、修學佛法,對我而言,正是生命的一種淬鍊,也是淨化心靈的良方。

 

 

 

找到回家的路

◎鍾明秋(法緣會會員)

 八十三年的七月,因農禪寺與內政部合作推動環保系列公益活動的因緣,當時在奧美廣告公司負責媒體的我,與農禪寺結下了很深的法緣,也在聖嚴師父座下皈依了三寶。

 在結下此法緣的三個月前,好友的突然病逝,讓我驚覺到生死問題,例如:他去哪裡了?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從哪裡去?這些問題經常在我腦子裡盤旋。為了尋找這些人生問題的答案,因此接觸了第一本宗教的書《西藏生死書》,我才了解原來生命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輪迴不已的。

 當我第一次參加寺院的共修法會時,我聽著似熟悉的梵唄聲音,像一個流浪在外的旅人,找到回家的路,激動得落淚不已,我告訴自己,這裡有我要尋找的東西。接著受菩薩戒,拜懺時我深深的了解,是人,受著無明的障礙,作不了主的苦,痛哭不已。自此以後,更堅定確立生命的意義,及人生的目的。

 剛皈依的前二年,每禮拜六一定回農禪寺參加念佛共修,每週的二個鐘頭共修能量法喜充滿,足夠維持一星期的忙碌,即使碰到大問題也能清楚知道用方法來面對。

 體驗佛法的好,每天早上固定一個半鐘頭的早課,雖然忙碌依然,但心情穩定、平和、喜悅,也能隨時清楚覺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記得去年底打七前和果建法師面談時提到我的工作環境,經常面臨很大的挑戰和壓力,佛法給自己很大的幫助,而無所畏懼。

 隨時,看護著自己的身、口、意,清清楚楚活在每一個當下,才不會隨波逐流,不管是順境、逆境,都是因緣的聚合,來成就自己的,來學習完成這一世的功課。

 我非常感恩聖嚴師父和法師,讓我找到生命的出口處而無有恐懼,不管生命的長短、流轉,老老實實地走穩每一步,我想總有一天能到達彼岸。

 

 

樂在學習成長

◎許薰瑩(法緣會會員)

 雖然學佛只有短短幾年,但這幾年卻因學佛而改變了自己,使原來是一個有強烈自我的人,不斷的提升自省的能力,慢慢地放下我執,化解了不少煩惱。

 幾年前家母因脊髓手術而北上開刀住院,住院期間,我天天去看顧,看著一向活躍光彩的母親因病魔的折騰形容枯槁而心痛不已,半年後疼愛我的公公也因病往生。在醫院陪伴老人家的過程中,我體會到老、病、死之苦。也就在那一年母親生日當天,為了讓母親開心,我聽了母親的話,拿起她送我的念珠,由念地藏菩薩聖號,開始了我學佛歷程。

 在禪三營學到的「觀照自己」,對我在做人處事上有很大的幫助,我本身性急,常常要求自己和別人做人做事都要盡善盡美,因此給自己和別人造成很大的壓力。在覺察到自己的缺點後,我學習以慈悲包容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和別人,而化解了不少的煩惱和緊張。在我所從事的廣告業中,人事流動率特別高,而我又是個念舊的人,因此常常不太能忍受人事的變遷。學佛以後我深信因果,瞭解聚散離合的因緣,不再為人事的變遷而煩惱,反而對於離職的員工,我都送他們一束代表公司精神的向日葵花,感恩他們曾經陪伴我共同成長。

 學佛後發覺到家中同修比以前更體貼更愛我,以前兩相對立、互不相讓的情景已漸減少,子女也更聽話,學業更進步了,我想這應是學佛後自己的改變,影響了親人。

 皈依三寶後,我不斷學習拭去心頭塵埃而學習到佈施的重要,由佈施中,我也學著去掉貪瞋癡的習氣。我想人生就是一段不斷學習的歷程,但是我們要訂出一個目標──以大智慧到達彼岸。而在過程中歡喜的學習,享受成長的愉悅。

法鼓雜誌 115期 1999/7/15 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