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

法鼓山十週年回顧﹝五﹞

1993年萬行菩薩年

 一九九三年,聖嚴師父提出了「萬行菩薩」的觀念,勉勵應學習菩薩精神,作個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為了宏揚菩薩道精神,聖嚴法師在這一年傳授兩梯次的在家菩薩戒,內容為適應時空環境之要求,而著重在發起菩薩悲願的大菩提心。

 為了建設法鼓山,也為了增長道心與悲願心,聖嚴師父在四月率領僧俗四眾弟子共一百餘人,前往大陸朝聖,師父再路程中時時勉勵團員於行動中落實佛法的修行,實踐法鼓山的理念,培養信心與願心,凝聚向心力。(重要紀事)

《口述法鼓山歷史》

學佛,就從學菩薩開始

◎施建昌(法鼓山遷建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國七十五年,無意間看到《金剛經》,不但改變了我對佛教的看法,而且也帶領我走入了農禪寺,尤其在知客處與聖嚴師父的一面之緣,更引導我進入佛法的堂奧,學佛後的我,不但有種回家的感覺,也讓我對生命價值觀有了完整的確立。

感受法鼓人的凝聚力

 佛法讓我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尤其在師父理念的指導下,知道學佛就是菩薩道精神的實踐,事事以利他為第一,更讓我確立生命的指標,以及修行的方向。

 民國七十八年,關渡平原保護區的公佈,農禪寺面臨遷建的問題,而在尋找土地同時,也發現需要大筆的經費,即向師父建議必須改變原來隨喜的募款方式,改為長期性、會員制的方式。師父要我提出方案,經師父過目後,隨即在民國七十八年三月十一日週六晚上的念佛會上首次宣佈這項訊息。當時所有的會員都非常興奮,反應也相當熱烈,現場就募集了一百萬元。我當時也非常高興,歡喜的是師父終於要帶領我們發大願,轉大法輪,當時我深信,師父的願力一定會影響到全台灣,甚至全世界。

 而就在隔天,我向師父發願,我要終生護持農禪寺、佛研所,師父卻修正了我的願,師父要我心胸開闊、心量廣大,不能只想到農禪寺,而是為中國佛教、整體佛教,以及全體人類。師父這一修正也讓我再一次的感受到師父寬廣的心胸與悲願。

 接著就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簽訂了法鼓山的土地,隨即展開護法會組織架構的確立,當時,會長是楊正老菩薩,負責勸募工作的是福田組,由今年五月往生的郭超星菩薩負責,而我負責教育訓練組。當時,在既有的信眾之中,很快的即召募了三百多位勸募會員,顯見許多人都希望能發心護持,只是並無管道。而令人非常感動的是,在農禪寺齋堂舉辦組織架構說明會時,儘管當天傾盆大雨,仍將齋堂擠得水洩不通,許多人沒有位子可坐,但卻沒有一個人因此而離開,強烈的感受到這群悅眾菩薩們之間凝聚的力量。

從朝聖中體驗師父悲願

 在此同時,師父也交辦我籌畫印度、尼泊爾朝聖的工作,由於聖嚴師父賦予此行更深的意涵和功能,從成員大多為法鼓山的核心幹部菩薩,即可感受到師父所帶領的朝聖之旅,不是遊山玩水,更不是休閒觀光,而是抱著一種修行態度。同時,也是在動中提起方法修行的一次經驗,畢竟,幾百個人天天緊密相處,共同生活,這確實是一件非常特殊的經驗,是需要隨時提起正念的。

 法鼓山共舉辦過三次朝聖團,一次為民國七十八年到印度、尼泊爾;第二次是於民國八十二年,到雞足山、西藏、峨嵋山等華中地區;第三次是於民國八十五年,到九華山、普陀山、寶華山等江南地區,而在回國後,師父隨即將其見聞寫成的遊記,分別為《佛國之旅》、《行雲流水》、《步步蓮華》三書。

 曾經參加過朝聖的菩薩們,相信對其一生都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為在朝聖的過程中,可說如一短期的精進共修,師父不斷的提醒大眾要把煩惱心丟掉,提起方法,用心的進入「祖師大德的內心世界」,才能體會、感恩祖師住持佛法的悲願和恩德,即使是面對斷垣殘壁,即使是一塊空地,都要能感恩三寶。

 例如在印度的靈鷲山佛陀講經台上,我所見的是一席平台及矮牆,但師父說:「佛如今還在說法!」在竹林精舍,我恭請師父向團員說法,師父低聲呵責我說:「在佛說法之聖地,我哪有資格說法!」這些在在地使我感受到師父對佛陀的恭敬心、對佛法的信心,以及謙卑心。

 到王舍城那爛陀大學前,面對那雄偉、荒涼的遺跡,師父開示我們佛教的久住是需要靠教育的,這也讓團員們體會到師父強調教育、培育佛教人才的重要性,更堅信師父所興辦的教育絕對不一樣,所以,全體團員共同發願全力護持法鼓山一起推動師父的理念,護持法鼓山的建設。

 這些點點滴滴,不但在當時即受益良多,而且在回國後,很快的即可看到師父的遊記,在書中,不但再一次的回顧,也更深入的看到師父的內心世界。

願更多人走入法鼓山

 整個朝聖之行對法鼓山組織的成長,也具有相當大的幫助。例如在第一次可說是為法鼓山打基礎,確立了法鼓山的基礎,尤其是確立了未來的中堅幹部。第二次則是整體架構的完整確立,尤其是法鼓山的建設方針。第三次則是整個面的擴張。

 在行程中,透過朝夕的相處,培養了菩薩們的默契,也發掘了許多人才,例如現任護法總會陳嘉男會長即是在大陸朝聖回來後,深受師父的願行所感動,而進入法鼓山的大家庭;而在行程中發大菩提心,進而發願出家者也不在少數。

 籌備朝聖的過程雖然繁瑣,但每想起師父的開示:「能夠成就別人就歡喜」,就讓我「忙忙忙,忙得很快樂:累累累,累得很歡喜。」所以,當民國八十二年,農禪寺首次傳授在家菩薩戒時,我本來猶豫著,不敢肯定是否參加,後來,領略師父所開示:「學佛,就要從學菩薩開始,而我們都是初發心菩薩,都是跌跌撞撞的,受了菩薩戒,能夠盡未來際的願心不退,能夠依著菩薩的願而走。」

 我當時想,我這一生的所做所為哪有比這更殊勝、莊嚴的事,所以,就毅然報名參加,受菩薩戒後,讓我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已從過去世的源頭連接上今生,並把未來際的指標在今生確立,當時真是感恩師父、感恩三寶、感恩眾生,悲欣交集而淚灑農禪寺大殿。

 回顧這四十多年來,我想,我若沒有接觸到佛法,我這一生將失去意義,這十多年來,我若沒有接觸到師父,加入法鼓山的行列,這一生將無光彩,所以,我衷心的感恩師父,感恩法鼓山所有的菩薩,他們都是我學習的對象,他們都是成就我的菩薩。而我最大的願望是希望有更多人走入法鼓山的家庭,學習成佛之道,共建人間淨土。

法鼓雜誌 115期 1999/7/15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