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般若

筆記楞嚴經  

平等關照

心胸就會無限廣大

◎嚴國信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伏願弘慈,施大慧目,開示我等,覺心明淨。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脩行路。告阿難言:汝雖強記,但益多聞。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農禪寺皈依的菩薩們,總會有一個「果×」的法名,聖嚴師父說,「果」是取菩提果的意思,用意在勉勵大眾修成無上菩提果,也就是成佛之意。

眾生都有本覺心

 但如何才能成佛?阿難尊者在請示釋尊解釋因緣、自然、和合、不和合及見見非見等道理後,又請釋尊繼續開示,希望眾生的心能轉迷成悟,轉暗為明,轉不覺為覺,於是釋尊在這段經文中詳細說明大慧目、覺心明淨、大陀羅尼、三摩提、妙脩行路、微妙觀照等修行層次及方法,希望有助眾生修行。

 所謂「大慧」目,是指偉大的智慧之眼,能夠見到眾生原來具有的覺性,也就是佛心。聖嚴師父說,佛法中說的五眼,第一是每個人都有的肉眼。第二是能看得很遠、很細緻,能看到未來,連精神體都看得到的天眼。第三是只有阿羅漢才具備的慧眼,是指能斷人我的。第四法眼則是大乘初地以上的菩薩所具有的,能夠藉此見法性、證法身。最後就是佛眼;而五眼具足就是所謂的大慧目。

 至於覺心明淨,師父以天空中的雲霧和光明為例說明,雲霧好比無明、煩惱,愈濃厚時能見的光明就愈少,好比眾生原本都有本覺心,但卻被無明、煩惱所障礙,所以也不知道自己原來是具有覺心的。而淨和染也是相對的,煩惱無明愈少,我們的心就愈清淨,沒有污染的清淨心,就沒有煩惱的無明,也就是所謂的覺心明淨。

 而所謂的「陀羅尼」翻譯成中文是「總持」的意思,「總」是將一切佛法都包含,「持」則有具足的意涵;具足無量無數的佛法義理,功能就是總持。另外,它還有咒語、真言等說法,師父進一步解釋,在中國「咒」是較通行的說法,比如說〈大悲咒〉;至於真言,是指真確、真實不虛的語言,例如觀音靈感真言。師父指出,陀羅尼分有一字、少字、多字,還有無字等,無字陀羅尼是不唸的,它是離文字相、語言相、及一切相,也是經典中提的「大陀羅尼」。他強調,一般大眾因為無法馬上實證無字陀羅尼,所以都是由有字陀羅尼開始。

默而常照、照而常默

 至於「三摩提」與「妙脩行路」,用現代的口語來說就是三摩地、三昧與神聖的禪定之路。所謂三摩地、三昧,是有漏的,例如一般說的四禪八定;而正受、正定、大定或妙定是無漏的,是佛法的三摩地,例如《楞嚴經》中有所謂「楞嚴大定」,意思是說「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也是指如來佛不論是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沒有受到任何環境的誘惑刺激而產生煩惱的波動,這可以稱為大定或妙定。

 而因為三摩地是無量無數的,因此經典中提及「諸三摩地」呼應學佛修行的方法。師父說,妙脩行路是指大乘菩薩與佛的定,在這段經文中則勉勵眾生能在任何時空環境中都修行三昧。

 最後,師父指出,在得到大定、妙定,能洞察所有一切的世出世法,就是所謂的微密觀照。他說,例如如來因為無時無處不在定中,因此能深入一切法義、法相,知道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的心相;而一般眾生凡夫,因為心量小、沒有智慧、目光如豆,就無法微密觀照。

 不過,師父以默照禪來說明進行微密觀照的入手處,他表示默照的照就是觀照,愈是能平等觀照,自我中心就愈小,心胸也愈大,能觀察到的也就愈微密、廣大,在修行默照禪時,就是要把「照」的功夫細膩觀察,能夠默而常照、照而常默,心胸就能廣大;如此雖然還是眾生,但比一般人胸襟要大得多,就是學佛的好資糧,圓滿無上菩提心的要件。(此次聖嚴師父講於一九九九年二月十四日農禪寺)

法鼓雜誌 113期 1999/5/15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