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般若
讀經談心

禪坐會讀書會記實

以平等心對待一切

◎鐘美鳳

心如果是一條長河,
念頭的起伏只是其中乍起乍落的水泡,
念頭只是心的一部份。

 頭春雨一陣急似一陣,菩薩們求法的心就像渴望甘霖的幼苗一般熱切。

 讀書會一開始,果醒法師首先問菩薩們:「看人時,可不可以只是看到,而不起貪瞋痴?」根據多數人的經驗,這是不容易做到的。果醒法師再一次說明,人會產生各種貪瞋痴,這是因為有「能」、「所」的分別,第七意識以第八意識為「我」,外面的人變成「所」。但是如果可以做到「能所合一」,就達到身心合一、內外合一、前念與後念合一的境界。

用反省的心面對煩躁

 心如果是一條長河,念頭的起伏只是其中乍起乍落的水泡,念頭只是心的一部分。當我們自言自語的時候,會把前一句話當成「他」,但是如果清楚知道起的念頭是妄想,就不會繼續往下想,但是忘了數息時,忘記了妄想也是虛妄的,妄想一來就會「攜家帶眷」。

 但是起了妄念,如果去壓抑它,就落入對「沒有妄念」的執著。就像「平靜跟煩躁哪個好?」一個未開悟的人,遇到煩躁時,語言相、色相的產生,會將這些「相」當做真實,以為這些相當中,有人、有我躲在裡面。而對已開悟的人來說,平靜與煩躁並無不同,沒有所謂好壞。

 我們尚無法以平等心對待平靜與煩躁時,是否可以學習用反省的心面對煩躁?

 反省時,事實上已在「能」、「所」當中,有我與人的對立。

 那麼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能所合一」,是否出現任何語言相,都不去動念呢?如果有人要向你借十萬元,你要如何處理才是「能所合一」?

 針對這個尖銳的問題,果醒法師反問菩薩:「如果在夢中有人向你借十萬元,你借不借?」對一個修行很高的人來說,他就是我,我就是他,沒有借不借十萬元的問題。

不要被念頭所轉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的作法是與智慧相應還是與煩惱相應?

 果醒法師表示,要看看是否做到「能所合一」,要把自身利益的考量放下,把原有的、感覺不錯的想法丟掉,而「要丟掉」的念頭也要丟掉。如果只是企圖把壞的轉為好的,再怎麼轉都在「能」、「所」當中。

 那麼我們看到語言相時,要不要離開?

 不,不需要。果醒法師拿起一塊毛巾,告訴大家如果心是一塊毛巾,那麼念頭只是一根線。如果浮出不好的妄想,不要排斥,知道自己起妄念就可以了,當我們觀自己的念頭時,念頭就起不來了。就像摺毛巾時,有不同形狀的變化,有如用第二念驅逐第一念,並不是第一念消失了,而是第二念取代了第一念。如果壞念頭起來,我們產生討厭的想法,那就是討厭的念頭取代了壞念頭。所以不要被念頭所轉,念頭浮起,只要視之為一個因緣就可以了。

以平等心對待一切

 這些道理聽懂了,但是要去實踐並不容易。菩薩請教果醒法師,若有不好的念頭產生,「不理它」是不是一個恰當的處理方式?

 果醒法師表示,「不理它」是把那個念頭當成「他」,還是在「能所」當中。比較受用的方法是去觀「他」在哪裡?「我」在哪裡?回應到經文當中所說:「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感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如果去執著「空」,「空」就變成了所,再動念頭,裡頭就有「能」、「所」了。

 果醒法師再一次強調,「他在哪裡?」的觀法是要把「我」拿掉,達到「無我」的境界才能「見性不動」。

 最後,果醒法師仍然鼓勵菩薩們以平等心對待一切,這樣「能」、「所」的對立會少一些。平等心不壞世間相,允許世間相在各自的因緣當中生滅,而我們不被迷惑。如果能夠把內心的無明拿掉,就可以達到「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境界。

法鼓雜誌 112期 1999/4/15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