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世紀末的危機?現代人的生機!

提出心靈環保為解決之道

 【本刊特稿】世紀末,全球各地天災、戰亂、人禍不斷,使得社會大眾人心不安,有人提出這是聖嬰現象,然而,這是世紀末必然會發生的現象嗎?人類又該如何才能獲得平安?

 法鼓山在最近所舉辦的「社會平安︱︱聖嚴師父與當代名人對談」,分別邀請了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就此議題探討,並希望提出一帖符合現代人需要的安心妙法。在第一天對談中,與馬英九市長從市政、治安、公娼到特殊行業等,彷彿台灣真是個罪惡、貪婪之島。而在第二天的對談中,似乎也讓人覺得青少年問題非常嚴重!然而真是如此嗎?

 與會對談者一致認為,這是由於媒體的刻意報導,使得社會中只有少數的禍害,竟成了多數的罪惡,也使得社會人心的不安。從事青少年輔導工作的救國團主任李鍾桂更認為,大眾在看待事情決不能以偏概全,尤其親子關係更應從總體的環境來看。

 在這兩天的對談中,雖然點出了許多的社會問題和現象,最後都獲得了一項結論,那就是種種的現象都是根源於內心不安,與會者一致認為心靈環保的落實,對跨世紀社會安定具有重大的影響,就如馬市長所說的,宗教和法律自古以來都是並存的,如果以河流做比喻,宗教管理是上游的部分,而法律則是下游的整治工作,如果上游不製造污染,則下游就不需要那麼麻煩,因此他相當肯定、認同聖嚴師父所提倡的心靈環保。

 「平安大家都需要,但應落實在哪一個層面,應從何著手?是我們必須思考和尋找的答案。」在「現代人如何在世紀交替下安身立命?」對談中,聖嚴師父提出了「平安應該是從安定個人的內心著手,再擴大向外影響他人,乃至於整個的宇宙,終極是由超越於個人的小我,以及宇宙的大我,最後成為一個真正的平安無事,自在無礙的大智慧者、大解脫者。」而如何達成這個目標,師父提出了五個步驟,從與自己內在的溝通、與他人的和諧、與自然的融洽、與宇宙的統一,到超越於內在與外在統一的存在。

 而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楊國樞認為,平安應從「自我安頓」為基礎,他認為應從自我活動、探索、了解到自我實現來獲得安身立命。人類學家李亦園教授則開宗明義的指出,他心中的平安是做到消極的身體健康,以及積極的心中沒事,而要求心中沒事則要心中快樂,而快樂的來源應自內心的修養,所以,他認為,應要做到對物慾的減低、對他人的尊重,和要有一種力量以超凡進入平靜,這就是宗教的功能。

 然而,聖嚴師父也指出,雖然自有人類即有宗教,宗教的功能在於安定人心,但是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宗教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特色,例如急診式、賄賂式、證人式、存款式、健身式、捨與愛、哲學道德式等七種。

 楊國樞教授則盛讚聖嚴法師所信仰的宗教是屬於第七種,而他個人則相當認同法鼓山所推動提昇人品的理念。而李亦園教授則一再的勉勵:「作為聖嚴法師的弟子,法鼓山的信眾,應是最高品質的人格和情操」。

 最後,聖嚴師父強調,法鼓山所做的,是點火的工作,提供從宗教的層面出發的平安觀念,引導大家進一步思考,而非一味說要平安,卻不知從何做起,而且更不要忽略了自己也有一份奉獻平安的責任。

 法鼓山把今年定為「祝福平安年」,在各層面推動平安的觀念,希望為人類找出一條平安的出路,期間將舉辦一系列活動,從「校園平安頌」的在全國各級學校徵文,鼓勵學子將平安落實在生活中;「十大傑出平安貢獻獎」的選拔活動,以肯定、感謝一些對社會平安具有貢獻的人士,並鼓勵更多人一起加入從事安定人心、安定社會的事;並且有一場由法鼓大學所主辦,以「人的素質」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以及這三天邀請當代名人與聖嚴師父的平安對談等,都是企圖以各種角度,結合各領域的專家、學者,為人類尋找獲得平安的觀念和方法。

法鼓雜誌 112期 1999/4/15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