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般若
筆記楞嚴經

體驗放下我執的自在

事物都是相對的,不要過於偏執任何一方,
也不要僅看到一面就遽下判斷,
而唯有放下一切執著,才能真正自由自在。

◎嚴國信

 「阿難!吾復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云何名見?云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於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為見,若復無此三種光明,則不能見。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云何無見?阿難!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為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名不見。若復二相,自相陵奪,非汝見性,於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云何不見?」

 「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

 「心靈如何才能夠自由自在?」相信是許多現代人想追求的目標,然而卻常常受到各種內外因素的束縛,而無法解脫自在!聖嚴師父在這次的講經中,特別指出一條明路:放下一切「執著」,就能體會到自由自在。

具備觀照整體的大智慧

 一般人往往只喜愛美好的事物以及順境之中,所以容易產生正面的執著;而對於厭惡的事物或逆境,總是逃避不敢面對,因此又陷入負面的執著。其實,世間事相都是相對互動的,沒有永遠、絕對的好與壞;師父告訴大眾:「不管身處在順境或逆境中,心如果能不受影響,那就是放下,不再執著,當然能自由自在。」

 想要放下執著,可以先思考為何會產生執著。師父由《楞嚴經》中的二段經文切入,闡析一般大眾因為沒有具備觀照整體的大智慧,所以總是執著於自己能否主宰、喜惡及便利的一面上,因而產生偏執。

 例如在光明中,我們稱為「見」,因為有日、月、燈光,使我大眾便於觀察與行動;黑暗中,稱為「不見」,因為一切都不方便。師父提醒大家,「不見」也是一種見,因為見到一片黑暗,只是黑暗中無法看到形形色色的差別現象。

 其實,從佛的大智慧角度來看,世間的事物,不管看不看得到都是相同的,是一體的二面,就像「見暗」也是見。師父說,佛陀對阿難開示有關明、暗、空、塞,就是要激起眾生開智慧,不要執著於眼睛所見,應該深入去看全體,就能知道明暗是相對的、空塞也是,就連生活中的許多事都是如此。

通徹了解世間相

 師父舉例說,農禪寺裡現在有一位快樂的資深義工媽媽,她在還年輕時,兒子就因車禍往生,當時她是既痛苦又忿忿不平,來到農禪寺尋求慰藉。後來她在許多人的支持和關懷、開導下,漸漸忘卻苦痛,現在她知道,這個兒子是來度她、接引她的菩薩,開啟她新的思想和人生觀。

 所以說,順利的同時,可能也伴隨著將不再順利;同樣地,因為有不好的事情,才會襯托出所謂好的事情。師父指出,西方有位哲學家曾說過,當一個人到達了最高峰,也正是要走下坡之時;在中國,老子也說要守於弱不要守於強,因為剛強易招損,而柔弱是能保全的。這些都是告訴大眾,事物都是相對的,不要過於偏執任何一方,也不要僅看到一面就遽下判斷,因為得與失之間,不是眼前就能論定的。而唯有放下一切執著,才能真正自由自在。

 「不過,自由自在絕不是無法無天,而是心中沒有牽掛。」聖嚴師父強調,沒有牽掛並不是叫你什麼也不要做,而是要能通徹地了解世間諸相,用智慧去看到全體,像是明暗與空塞。他慰勉大眾,學佛的人,不管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這些都應該放下;如果能有一顆平安、快樂的心與健康的生活,就比什麼都好。

法鼓雜誌 111期 1999/3/15 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