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琉璃

無量壽經講要(七)

廣修六度   具足萬行

【聖嚴師父】

法藏菩薩依照自己所發的大願,  

持續不懈的精進修行,而不厭倦,

就是要用正確正信的佛法,嘉惠利益眾生;

以大悲行來莊嚴自己,來具足一切修行法門,

就是具足菩薩的千行萬行。

法鼓山稱呼發心的義工群為萬行菩薩,

就是請大家發願要廣修六度,具足萬行的意思。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此為「隨意聞法願」。生於極樂世界的菩薩大眾,梵文為「諸有情」,隨其心願所喜,隨時隨地都可聞得他們想聞的佛法。因為《阿彌陀經》有云:極樂國中的「種種奇妙雜色之鳥」都在「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乃至「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  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無量壽經》也說:「自然德風,徐起微動........  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可見彼國眾生,隨時隨處隨物,均有隨意聞法的福報。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此為「聞名不退願」。他方世界的諸菩薩眾,若聞彌陀名號,立即獲得不退轉位。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此為「得三法忍願」。他方世界的諸菩薩眾,只要一聞阿彌陀佛的名號,立即能得一、二、三法忍。何謂三法忍?《無量壽經》有云:「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十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 若彼國人天,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聞其(樹)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目睹其色、鼻知其香、舌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依據隋代淨影寺慧遠的《無量壽經義疏》卷下,解釋此三法忍的意思說:「慧心安法,名之為忍。忍隨深淺差別為三,次列三名:尋聲悟解,知聲如響,名音響忍,三地已還;捨詮趣實,名柔順忍,四五六地;證實離相,名無生忍,七地已上。」意思是說:以得無我的慧心,便安住於真實法,名為忍,共分深淺三種:(1)三地以前的菩薩,尋法音而悟者,名音響忍;(2)四五六的菩薩,已能捨去義解詮釋而直悟實相者,名柔順忍;(3)七地以上的菩薩,已證實相離相,名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程度,有說是初地以上,此說是七地以上。 

 也有人依《仁王般若經》的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寂滅忍的五忍,來配本經的一二三忍,卻未必正確。因此,唐朝的璟興所撰《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三, 依《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九的下中上三忍之說,而對不同的看法有所指正:(一)對於慧遠所說,不以為然,因為初地以上,皆已證入實相,應該不再有尋聲趣實之異。(二)對於配合《仁王經》五忍說的地前三賢及十地,而釋三忍,因為伏忍是地前三賢位,尚未入初二三地,本經音響忍是三地己還,故也未妥當。以璟興的看法,本經所說三忍,都是初地以上菩薩,故云:「今即尋樹音聲,從風而有,有而非實故,得音響忍;柔者無乖角義,順者不違空義,悟境無性,不違於有而順空故,云柔順柔;觀於諸法,絕四句故,云無生忍。」依本經卷下的經文所說,則云:「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 

 四十八願願文,略解如上,所引梵文資料,參考《望月佛教大辭典》四十八願條的介紹。縱覽四十八願的內容,重點約有八項:(1)莊嚴佛土成熟眾生。(2)本願弘深悲智無量。(3)無一眾生不得度脫。(4)無一眾生不成正覺。(5)信、願、念佛具德,往生彼國。(6)聞名發心皆得不退。(7)三輩、三聚、三忍,全收凡聖因果。(8)以有境有物為接引方便,以無生無性為究竟歸趣。   

九、依願修行    

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殖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這段經文,是講法藏比丘,已經發了四十八願,依願而修叫做「建願」。「一 向專志,莊嚴妙土」,是心無旁鶩地依願修行,以此修行功德來莊嚴佛國淨土。「所修佛國」,是指法藏比丘依願所建立的安樂國土,那個國土的環境,「開廓廣大」,無有邊涯,處處都是黃金為地,樣樣都是七寶所成,不論動物植物,一切景物,都在念佛念法念僧,所以稱為「超勝獨妙」。我們這個世間經常是變化不定、盛衰無常的,所以不可靠,而極樂世界永遠是常住自然的。   

 「不可思議兆載永劫」,是指世自在王佛的國土有四十二劫的壽命,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從建立成功到現在已經十劫,可是極樂世界將來還有不可思議兆載永劫,還繼續積殖菩薩的無量德行。這是阿彌陀佛自己修行無量菩薩行,為了建設這樣的世,也為生到安樂國土的所有眾生,提供這一個環境,讓生到安樂國土中的菩薩們來積殖無量的德行。生到極樂世界以後,修菩薩行、積殖德行,沒有什麼煩惱會障礙你。 

 「不生欲覺、不生瞋覺、不生害覺」的「覺」字有二種意思:1.者悟道意。2.者妄心意,舊譯為覺觀,新譯為尋伺,梵文Vitarka。此處是指第二種。《成實論•覺觀品》云:若心散行,數數起生,是名為覺。又散心中,亦有粗細,粗名為覺 ....... 又散亂 心,名為覺觀。」由此可知,散亂心與欲、瞋、害相應,名為欲覺、瞋覺、害覺。《雜阿含經》卷十六也說:「佛告諸比丘,莫起貪覺覺,莫起瞋覺覺,莫起害覺覺當起苦聖諦覺,苦集聖諦覺,苦滅聖諦覺,苦滅道跡聖諦覺 ....... 正智正覺,向於涅槃。」 

 「不起欲想、瞋想、害想」的「想」字,是五蘊之一,是十大地法之一,是五遍行之一。於「受」之後,對境而取差別相。《入阿毘達磨論》卷上有云:「於色、聲、香、味、觸、及男女等法相名義中,假合而解,名為想。」它是「為尋伺因,故名為想」。若隨所依六根的觸受而起差別相,名為六想身。 

 依據唐朝璟興所撰《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卷中,對此三覺三想的解釋說: 

 不生欲、瞋、害覺之覺者,尋也。取境分齊,放生欲等。 

 不貪名利故不生欲覺,不惱眾生故不生瞋覺,不損物命故不生害覺。 

 三覺不生,必絕三想,故亦兼之。內因既離,外緣斯止,故云不著色等六塵  

 以此可知,覺是觸受六塵的因相,想是觸受六塵的果相,因果分明而又俱起。 欲、瞋、害的三個項目,是凡夫眾生經常有的煩惱相,初基於自私自利,其結果確是自害害他。聖者菩薩,由於積殖無量德行,身處佛國淨土,煩惱自然不起。 

 「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不著就是不執著,就是《金剛經》所講的心無所住的意思。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六塵對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根塵相觸,產生心理現象,叫做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識。如果六識不依六根而執著六塵,世間便不會還有欲覺、瞋覺、害覺,也沒有欲想、瞋想、害想。如果面對六塵世界,內心不會產生喜不喜歡,討厭或欣求的心理反應,便叫不執著。所以能夠做到不執著六塵境,就和前面所說的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是完全相應的。  

   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和顏軟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惓,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

  難忍能忍,就不計較受任何的苦,少欲知足,就不會有欲染、瞋恚、愚癡。所謂「染恚癡」,就是貪瞋癡,就是三毒。「三昧常寂,就是經常住於三昧之中;三昧的意思是即定即慧,以無私無我的心,修成任何一種法門,都叫做三昧。「常寂」的意思就是心中煩惱不生不滅。「智慧無礙」,是煩惱不能障礙自己,是由於智慧洞燭而任運無礙。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是因到了無欲程度的人,不會有虛偽心,不會有諂媚心,不會有扭曲的心。「和顏軟語」是任何人都喜歡接受的,軟語就是要講安慰人家、勉勵人家、讚美人家、尊重人家,是使人喜歡聽的話,使人聽了有如沐春風的感覺。「先意承問」是主動地先向人問好,是以對方的意見為意見,以對方的想法為想法,以對方的希望為希望來慰問﹔四攝法的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愛語,第三是利行,第四是同事。都是先順著對方的意思來切入,然後轉變他,讓他接受佛法的利益,讓他感覺到很高興。 

 「勇猛精進,志願無惓」,就是照著他法藏菩薩自己所發的大願,持續不懈的精進修行,而不厭惓。「專求清白之法」,就是專修清淨的佛法,是四聖諦、八正道、三無漏學、六度、四攝等正法,清白之法指的就是用正信正確的佛法,嘉惠利益眾生。奉行佛法的法藏比丘,當然要恭敬三寶,要奉侍師長,以大悲行來莊嚴自己,來具足一切修行法門。就是具足菩薩的千行萬行。我們法鼓山稱呼發心的義工群為萬行菩薩,就是請大家都發願要廣修六度,具足萬行的意思。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

 法藏比丘發願之後,一面建立他自己的如上功德,同時也使得所有一切眾生,功德成就,修滿六度萬行,解脫生死,乃至成佛。空、無相、無願的三三昧,亦名三解脫門。能夠實證「空」性,就能解脫煩惱,出生死海。能夠實證「無相」,就能解脫生死煩惱之苦。「無願」的意思,是已經不用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卻又任運自然,不離無上菩提的弘願之力,已得大解脫的諸大菩薩,已經發過無數弘願,而且已與弘願化合為一,自然實行,卻不必再作意發願。 

 實證三解脫門的人,便能具足「無作、無起」的功德。「無作」,是不假造作,又名無為;具縳凡夫,因有執著,所以都是有作有為,解脫的聖者,一切是自自然然,如法修行,而無執著,是故名為無作無為;因此,稱為無作解脫門,亦即三三昧解脫門中的無願解脫門。 

 至於「無起」,是三解脫門的結果,乃是「無生」之意,亦名無記、亦名無生法忍,亦名無記法忍。因果無起,即名無生。《無量壽經》慧遠疏有云:「無因可生,故云無起,維摩云:雖行無記而起善行。故知無起約因以說。」根據《大智度論》卷五十云:「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同論卷八十六云:「乃至作佛,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至於何種程度得證無生法忍呢?《大乘義章》卷十二云:「如龍樹說,初地已上亦得無生,若依仁王及地經,無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觀經疏》則云:「無生忍是初地初住。」以此可知,依三解脫門而證無生法忍,至少是初地以上的聖位菩薩,也就是已證一分法身理體的法身大士了。

 至於「觀法如化」的意思是說,已證無生法忍的聖者,以無我無相無著的空慧,觀照一切諸法現象,無非如幻如化,是由諸佛菩薩的願力神通化現,是依一切眾生的業力果報化現,無有一法是真實不變的。

﹝待續﹞

法鼓雜誌 108期 1998/12/15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