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自度度人萬行菩薩(上)

◎聖嚴師父

鼓山的菩薩們,大家好,我們稱所有法鼓山的會員都是萬行菩薩,即是因為大家發了菩薩願,願學佛的智慧,願學佛的慈悲,發願將來也一樣能成佛,也希望將來所有的眾生都能成佛。也就是說諸位學佛是在學菩薩行,所以法鼓山的人彼此之間都稱對方為菩薩,認識的稱某某師兄、師姊,不認識的稱對方為菩薩,即使見了沒有學佛的人,我們也要稱對方為菩薩,因為我們尊重人,所以把對方都視為菩薩,而能尊稱別人為菩薩的人,本身也就是一位菩薩。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在修行,修行主要是修福和修慧。孝順父母、布施供養、做利益他人的事,說有利於他人的話,這都是在修福。而念佛、拜懺、打坐、聽開示、看佛經、運用佛法讓自己減少煩惱、減少困擾,解決生活裡的問題,這就是在修慧。

 因為修福修慧的範圍和方法非常多,我們總稱為萬行。每位法鼓山的會員所作所為,都是在修福修慧,所以稱之為萬行菩薩。

 身為菩薩是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誰都知道,最不能捨的就是自己的生命,其次是兒女親情,還有名聞利養。有些人甚至順水人情的一言半語都不願布施,這就未免太吝嗇了。我們能用自己的才能、財力、智慧,和自己的福報來幫助他人,這就是捨,唯有能捨才能有得,這就是在修福;但在幫助他人解決困難和苦惱的同時,自然而然就在修慧了,當我們在做這些事的時候,自己的煩惱問題也就會逐漸地減少,我們幫助別人解決困難,自己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了。同時,當我們有困難時,別人也會來幫助我們解決困難,所以修福修慧其實是並行的,真正有智慧的人一定會有慈悲心,而真正有慈悲心的人也一定會有智慧、有福報。

以智慧做抉擇

 菩薩不容易做,所謂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是從小處易處開始做起,是從可行、可忍、可捨點上開始,慢慢地、慢慢地做,愈做就會愈有成就感,愈做就會愈覺得值得去做,漸漸就可以難行的也能行,難忍的也能忍,難捨的也能捨了。常常以菩薩的精神勉勵自己,看待他人,這是學佛修行的基本原則。

 我們人的心總是希望得到好的,享受快樂的,對痛苦惡劣的總是避之唯恐不及,有些人讓我們一見到就很歡喜,有些人我們一碰到就很反感、很難過,相信大家都有過這種經驗。但是做為萬行菩薩的我們,不管是面對順緣或是逆緣,都應該感激,都應該坦然接受。逆緣其實是從相反方向來幫助我們的助緣,有所謂相反適相成。如果我們只能接受成功而不能接受挫折失敗,如果我們只能接受順緣而不能面對逆緣,那我們的智慧和福報也不會成長得那麼快了。

 不過,有些人會反問說:如果我們持這種態度來為人處世,就會有些人總想佔我們便宜,那該怎麼辦?這時就必須要以智慧來處理,不論是何種的布施,都要量力而為、量力而行,一切要以佛法的利人原則來作判斷。也就是說難捨能捨、難忍能忍、難行能行,都要有智慧做抉擇才行。

每個人都有能力來度人

 法鼓山的體系分成兩部份。一是僧團部份,是出家人以修行佛法、弘揚佛法為目的。一是居士部份,是在家居士以佛法來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因此也要修行佛法才行。

 在以往中國社會裡,有個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總認為修學佛法是出家人的事,在家居士是不需要修學佛法的。如果有居士修行佛法,一定會認為他消極、失意、遭遇了挫折,或是年歲老了沒事可做的緣故。其實早在佛陀時代,佛陀就經常帶著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分頭去托錢,和布施的居士們結緣,並向居士們開示佛法,到了晚上,佛陀在精舍說法講經時,很多居士都會前去聽法,在當時有名的十大精舍都是居士們布施的,其原因就是居士們在聽聞佛法後,了解佛法的好處,才布施出來的,所以聽法的居士是愈來愈多,比較起來,出家僧團還算是比例較少的部分,這在《阿含經》裡都曾提過,甚至有些場合,佛陀還有專為在家居士說法的,所以修學佛法是不分出家、在家的,我們法鼓山不只是成就出家僧團修學佛法,也成就在家居士利用佛法幫助自己、幫助家人以及周遭所有需要幫助的人,一點一滴把佛法傳播開來。

 原本在大乘佛法中,在家居士是佔大多數的,但到了中國之後,認真學佛的居士部份竟逐漸萎縮,而出家眾部份則逐漸增加。到了現在,還有一種錯誤觀念,認為皈依三寶就等於是出了家,這是何等的偏差!對這種普遍錯誤的現象,身為佛教徒的我們,一定要負起糾正這種偏見、誤解的責任。從這也可以看出我們弘法人才真的是太缺乏了。

 因此,我們法鼓山不僅要從僧團之中培養弘法人才,也要從在家居士之中培養弘法人才來護持佛法、宣揚佛法。我聖嚴師父不可能度盡你們大家,而是要你們大家一個接引一個,一個協助一個,佛教徒的人數才能增加起來的。因此,你們每個人都有機會、都有責任,也都有這個能力來度人的,你們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唯有出家人及在家居士都在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接引眾生,才可能做到普遍地淨化人心、淨化人間。

(待續)